close

  Fancis Haskell《Patrons and Painters: A Study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Italian Art and Society in the age of the Baroque》及Philip Sohm在《Painting for Profit: the Economic Lives of Seventeenth-Century Italian Painters》,試圖以藝術贊助、市場供需行為等經濟學觀點揭示藝術行動的另一個面相。

  經濟行為可以稱得上是人類活動的根本,但是人類活動確實還是有一些無關生產/消費,無關實質利害的行為發生,譬如哲思,以及我們時常會認為的「藝術」。自從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指出「美是無功利的、無目的性的目的性」,而「藝術美」則是由「藝術家」創造(以古典定義),那麼,藝術家似乎也同樣是「無功利的」「超人」(似乎又同時契合了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的概念,超脫現實的欲望與束縛)。我們假想藝術是無關生產的,而藝術家是超凡入聖的,所以在過去,畫筆上永遠都只有顏料與汗水帶來透露創意的芬芳,鮮少能在其中嗅出銅臭味。

  但實際上,畫家也是人,也需要吃喝,甚至嫖賭──刺激靈感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抽煙酗酒吸毒是常態,更是一大筆開銷。我們當然能夠想像藝術家大筆一揮、傲氣十足地撐著畫架等買主捧錢上門,不過就許多案例來看,真正如此高傲的畫家不多,能夠拿到錢的更是少之又少,我們美好的想像似乎必須被替換成以下事實:在腦滿腸肥的贊助者面前,畫家卑躬屈膝地展示出草稿,等待對方首肯並解開錢袋的繩子。

  藝術是供需生產的一環。這觀念似乎一下子很難被接受,畢竟一幅畫、一首交響樂,並沒辦法在產業效能中實質看到數字成長(縱使,聽說讓乳牛聽音樂能夠讓泌乳增加以達成畜產品的提升),但是我們可以想見沒有買方需求及複雜的交易市場操作,「聊以自娛」恐怕無法讓西方藝術史如此充實。(在中國,當然,是不同的思想導致不同的藝術交易面貌,而非中國畫家真的都能如此超然)有需求,才能使生產穩定,甚至是創造生產。而生產/勞動,除了是一種心靈上的滿足之外,更重要的是物質上的滿足──金錢是最為顯著的生產報酬。

  現代美學討論藝術的本質當中,喬治迪奇(George Dickie, 1926-)的「機構理論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Art),讓在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將作者趕出場之後,藝術的「創造者」變成了「藝術贊助人」與「藝術機構」,藝術家彷彿變成次要的角色。以經濟觀點來看,似乎確實是,藝術由贊助人及機構所推動,藝術家被金錢、權威(金錢暴力?)所擺弄,但是,如果沒有藝術家,光靠贊助者及機構,真的能生出藝術嗎?或許可能,因為「藝術」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吸引「非藝術家」成為「藝術家」,但他們還是變成了「藝術家」,這造成了一種蛋生雞、雞生蛋的悖理,使得「藝術家」不可能退場,並且仍舊是「藝術世界」的核心所在。而且我們也相信,或希望,藝術家不是純粹為金錢鼓動的生產者,因為創意之下的產物縱使能用金錢交易,個人的創意本身卻是無法量化,更無能轉移。

  經濟因素或許是藝術活動的一大關鍵,但它仍不是全部;然而忽視經濟因素,藝術活動的研究將在許多地方都陷入學術上的盲點。

  就我個人來說,因為大學時代處理不少經濟史資料(農業經濟居多),用經濟的角度看藝術是我蠻有興趣的領域。

  而在本週的報告,有兩項議題因受限於時間,所以來不及與同學討論:一是,在當時的義大利,商業銀行及銀行體系已經初步建立,所以,無論是藝術家或贊助者,是否都有可能因銀行體系獲利?商業銀行主要業務是融資,藝術品似乎是規避風險的最佳投資商品之一,且因為藝術品的估價落差極大,意即,如果商人將金錢投入購買藝術品,很可能在商業失利、破產後,因藝術品難以估價,而保有藝術品,好保住棺材本,或賺取東山再起的資金?甚或以劣質藝術品擔保,刻意哄抬價格,使其藝術品價值浮濫,以獲得更多融資?

  其二,當時的義大利,在經濟史上來看,支票、匯票已經非常盛行,我傾向畫家收到的是一紙支票,而非真的一大袋錢幣;因此,若是支票/匯票,則有匯兌的風險,也就是說,在當時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契約上的400 Ducat,倘若在半年後匯兌,雖然還是400 Ducat,其價值可能只剩228 Ducat(貨幣貶值),這可能是畫家不得不快速成畫的原因之一;另外,因為各城市通貨膨脹情況不同,畫家在各城市旅行,是否有可能也是為了賺取匯率差價?


  希望有機會能夠釐清這些假設。

  2011/10/19「十七世紀歐洲藝術史專題」課程討論文章之二
  2011/12/16 12:22‧整理

  2012/09/20 21:52‧重新整理

arrow
arrow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