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閱讀隨想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此閱讀隨想並非書評,亦不是書籍介紹,只是個人在閱讀作品時夾雜日常生活的感想,與作品內容不一定相關──請別把本文當成評判該作的依據。這就只是一篇帶有讀書心得的普通日記。】

  有時會與一本書相見恨晚。

  多半是因為事前不曉得有那本著作,尋尋覓覓才找到能解開鬱積心頭多年的困惑;有時則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本書的情況是後者。1998年就出版的書,大學時代就一直被老師耳提面命,說這本書有多重要……但事實上因為很多觀念已經被現代學界借用十多年,總覺得再回頭去看,大概也了無新意……就像當初那本Inventing Europe一樣:或許在當年是跨世紀的前衛創見,但如今看來已不再新奇,甚至早已被推翻、超越……

  所以這本書我買地很晚;甚至是從歷史系畢業之後才收入書庫。但因為它的份量頗為駭人,使我遲遲不想翻閱──直到最近「閱讀隨想」計劃開始,才把它從書架上取出。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閱讀隨想並非書評,亦不是書籍介紹,只是個人在閱讀作品時夾雜日常生活的感想,與作品內容不一定相關──請別把本文當成評判該作的依據。這就只是一篇帶有讀書心得的普通日記。】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忽然提到了量子電腦。由於我是純文科出身的,這名詞雖然多少有聽過,但對其內涵不甚瞭解……只知道跟薛丁格的貓好像有點關係?

  而在那位理科朋友不厭其煩地向我解釋之後,我也只能瞭解個大概;就如薛丁格的實驗,貓在箱子中的狀態「同時是死亡及存活」,量子電腦則有辦法讓運算元「同時是01」,打破一般電腦程式「非01」的二元編列。

  這讓我忍不住反問了那位理科朋友一句:這樣的話學理工的豈不是要崩潰了?因為理工科不是非得要「0、不然就是1」這種果斷的答案,怎麼可能出現「同時是01」的曖昧空間?

  他只是輕描淡寫的說自己可以接受;但其他理工科的可能就無法接受了。上維基看一下,無法接受這種曖昧空間的偉大科學家還不少人,包括愛因斯坦──我想像他會為這個理論吐舌。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閱讀隨想並非書評,亦不是書籍介紹,只是個人在閱讀作品時夾雜日常生活的感想,與作品內容不一定相關──請別把本文當成評判該作的依據。這就只是一篇帶有讀書心得的普通日記。】

  雖然說是與書本內容不一定相關,但我不得不批評這本書的排版編輯──麻煩您重新翻閱這本書一次好嗎?

  漏字、脫字(特別是「啟蒙」這個詞都變成「 蒙」,合理推測譯者是使用簡體字或其他非編碼字導致電腦無法判讀)、格式轉換錯誤(如橫式破折號未變成直式、英式標點符號「, / .」未轉為中式「,/。」)、括號未統一(時而全形時而半形),以及贅詞(出現過一次的原文名詞翻譯不斷再次出現)……

  看地很煩。真的。還沒看內容就已經被搞地很火大。如果是學位考試的話,這玩意兒應該直接被退稿──不過我相信跟作者與譯者無關,而是編輯排版的問題,畢竟後者對出版品的成敗負更大的責任。別的不說,翻開書皮後方的譯者簡介看看吧,您認為那樣的排版沒問題嗎?

  而且,所有的排版問題不外乎一個「懶」字:懶地再檢查一遍。所以才會這麼荒腔走板。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莫名其妙自己開了一個分類。

  其實最初的動機是為了「解決」目前在租屋處的上百本書籍──有賴於我個人是超級「編序控」,習慣把東西編碼、分類整理,比方說本篇文章就編上了「P122」(在痞客邦發表的第122篇文章)、寫給朋友的電子郵件也是以編號當開頭、文件夾也是如此,已經近似於強迫症的情況──所以,根據編碼目錄,目前手邊的書籍大概是586本。

  每一本書都按照購買日期、金額、出版社、叢書系列及性質分類、編碼。之所以稱「大概」是因為,為藏書編碼的工作是從大三才開始,然而當時沒有做地很徹底,有許多漏網之魚,之後又歷經多次的搬家,書籍有增有減,直到去年才又再次彙整,但工程十分浩大……目前有編碼的是586本。尚未編入目錄的大概還有幾百本吧……

  總之,如同之前所說的──我有很多書買了根本沒看。有鑑於三月底就要去日本了,這幾百本書不可能跟著帶過去,只好盡可能在這兩個月之內看完……所幸尚未看過的應該只有三、四十本,努力拼一下,就算最後仍沒看完,帶個二十幾本去日本還算可以……麻煩的是除了沒看過的書之外,目前已確定要跟著去日本的「資料用書」也有二、三十本……令人頭大啊。

  而為了避免囫圇吞棗地看完就忘,所以特別強迫自己寫讀書心得報告。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閱讀隨想並非書評,亦不是書籍介紹,只是個人在閱讀作品時夾雜日常生活的感想,與作品內容不一定相關──請別把本文當成評判該作的依據。這就只是一篇帶有讀書心得的普通日記。】

  高中時曾想過讀心理學。

  其實也不是對心理學特別執著,只是當時我的成績偏向文科,但我又對生物非常有興趣,相性分析之後,得出兩個最高的傾向:語文,以及心理學。不過,推甄申請時考量到自己的爛成績,在最後一刻把中文系劃掉,改成歷史系,於是現在學歷上就掛著歷史學士了。反倒是高中時的朋友誤打誤撞地進了應用心理學系,偶爾拿他的課本看著玩,倒也為自己沒去讀心理學鬆了一口氣。

  我對生物學一直懷有相當程度的興趣──那可能是跟「人類到底是什麼」最有關係的自然科學學科。我對醫學也很有興趣;總之,我很好奇「人類」這種存在的形成──從歷史社會的角度,或是生物構造的角度來看。

  心理學似乎是同時兼顧外在的社會條件與內在的生物條件。很多人對心理學是一知半解、甚至全然誤解的;心理學並不討論人的心智或思想,而純粹是一連串的「條件反應」;某種程度上,它根本否定了「人文精神」的存在,而是相當唯物論地覺得,人之所以為人,不是上帝仿造自己的模樣而作成,而是在一個名為「社會」的實驗室底下,做出等同於蘋果會因萬有引力墜落地面的行動,都是相當地科學化、理性化,而且被動──受制於先決條件而成的反應結果。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閱讀隨想並非書評,亦不是書籍介紹,只是個人在閱讀作品時夾雜日常生活的感想,與作品內容不一定相關──請別把本文當成評判該作的依據。這就只是一篇帶有讀書心得的普通日記。】

  忘了是受老師推薦還是在網路書店亂逛之下點購的,我第一次見識到余蓮的文章是《淡之頌》,解釋中國美學的專書;後來又買了《本質或裸體》,一樣是以中國哲學的思維模式,闡明為何中國的藝術發展走向了與歐洲美學截然不同的道路。

  這本《功效論》則是與我原本學習的領域──藝術,幾無關聯;是一本純粹哲學的書籍。不過由於前兩本書的印象,我在翻閱之前仍不由得想像它與中國美學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在參考過其他美學家(如朱光潛、李澤厚等人)的分析,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中國是否存在著「美學」都是個大問題;而中國對於「藝術作品」(Artworks)的態度,更是相當「務實」的。

  最明顯的例子,當屬青銅器──如果說西方藝術的濫觴是古希臘的人體雕塑(其原料也是青銅,到羅馬時代轉為成大理石復刻,此後「大理石」幾乎成為西方美術的典範),中國藝術大概能追溯到夏商周的青銅禮器;特別是,象徵保存「正統中國文化」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除了聳立在門口的天下為公牌坊外,就是一尊大大的「鼎」。

  鼎,恐怕就是中國人「務實」精神的最直接反應:一是,它本身就是具有功能性(functionable);本來就是某種烹飪的器具,藉由分配食物反應出實質掌權者的地位。二是,它多半只有三隻腳(「鼎」的象形字就是三隻腳),雖然之後有發展出較美觀的四足鼎,但仍以三足為大宗;之後的中國諸多器皿,如鬲、爵,甚至於像桌子、凳子、几台……多數都是三隻腳。為什麼呢?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閱讀隨想並非書評,亦不是書籍介紹,只是個人在閱讀作品時夾雜日常生活的感想,與作品內容不一定相關──請別把本文當成評判該作的依據。這就只是一篇帶有讀書心得的普通日記。】

  因為要考日檢,所以久違地回淡水一趟。順便打包了幾捆書搬回家,以為明年初搬離中壢做準備。

  不知不覺中,在中壢租屋處累積的書籍也近五百多本,有些書是一時衝動買下,至今仍未看過;總覺得就這樣再搬回淡水,爾後更沒有閱讀的機會了。因此,將尚未讀過、或未讀透的書籍留在中壢,而由於回淡水的路程不算近,週末待在老家也有些許閒暇時間,所以在這些「待讀書籍」中挑了一本帶在身上,陪伴我一起在區間車跟捷運車廂上搖晃。

  因為這次回淡水的時間並不久,並且還得準備日檢,所以挑了一本較薄、字體較大(適合在車上看),內容不至於太艱澀的著作──蘇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隱喻》。

  大約在大學一年級時就知道這本書的存在──是課堂上教授提到的東西,當時隨手抄到筆記本上。事隔多年後,直到最近──真的是最近,大概今年八月時,在整理過去的筆記本時發現了這一條,才上了網路書店訂了書。中間有八年的落差。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