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不純粹理性批判 (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09/12/29臺灣經濟發展史課程討論文章之六

  2013/06/01部落格轉移

  現代化社會,人們有遷徙之自由,有追求更大幸福之權利,高級人才的流動,更是理所當然。

  我國早期學子一窩蜂地搶著喝洋墨水,繼續留在國外發展的自然不少,但也有許多放棄外國的高薪工作,回來臺灣奮鬥打拚,創造七、八零年代的經濟奇蹟。那些人難道是傻子嗎?

  真正好的人才絕對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張忠謀等人自然可以繼續留在美國當主管、總裁,然而他們卻願意來臺灣胼手胝足,開創一片新天地。當時的臺灣,根本只是一座與高科技產業八竿子打不上關係、尚處於初步工業化的叢薾小島,誰能想見會在今日成為東亞的經貿重鎮之一?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12/21臺灣經濟發展史課程討論文章之四

  2013/06/01部落格轉移

  生育率降低,幾乎是每個已開發國家都會遇到的問題。不過臺灣在列為「開發中國家」名單中卻取得生育率全球最低的頭銜,看來又是一個臺灣奇蹟了吧。

  以我個人的想法,我是很想要小孩的,甚至有時還會抄些書上的優美詞彙,以為將來小孩命名的參考。

  當然我也不是無法理解「不婚族」或「不育族」的想法。但是我認為經濟不景氣只是其中之一的原因,甚至把生育率低迷完全怪罪在經濟上,應該是不公平的。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11/29臺灣經濟發展史課程討論文章之三

  2013/06/01部落格轉移

  這篇報導,老實說,打從第一句話「根據銀行公會信用卡委員會與警政單位所做一個非正式調查」開始,我就對於「800家」這個數字存疑;當然實際上的數字是不太可能查清楚的,只是由「銀行公會」這個單位來表示此議題,我想某種程度上,對於這份報導態度應該要持保留。當然地下金融擴張一事,就算日常生活當中或多或少也能察覺,特別是暴力討債的新聞。

  為什麼會有人去向地下金融借錢,又為什麼有人願意開辦這樣的事業,誠如同學們所言,就是供需上的關係:因為有人需要,自然就會有人供給;當需求的人越多,需要的量越大,供給的部分當然也會擴張。只是我以為,地下金融竄起的理由,應該不是只有經濟不景氣,或者說,經濟景氣的時代,地下金融還是有發揮的空間:譬如投資人需要更多錢投資,等不及銀行放款之類的,也是會導致地下金融擴張。

  主要還是在於銀行的機制出了問題。否則按照一般「經濟不景氣」的想法推論,民眾應該更傾向存款儲蓄,而不會那麼迫切地需要融資,才會使地下金融有機可乘。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10/18臺灣經濟發展史課程討論文章之二

  2013/06/01部落格轉移

  台商為大陸的經濟掘起提供了巨額資金與技術,使之快速成為,一躍躋進世界三大經濟體。然而,中國大陸如果只是靠著外來的資金與技術,還有那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量勞力,就能夠有如此傲人的成就嗎?

  中國大陸確實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充沛的勞力與龐大的內需市場,然而僅僅只有市場與勞力是不足的;中國人口向來沒有減少過,人口所帶來的市場也沒有消失過,「改革開放」帶來了外資與技術,但難道外資與技術,是中國大陸嗟之即來的東西嗎?

  鄧小平主政之後,共產黨內部的惡鬥即使還存在,也慢慢成為台面下的勾心鬥角,大陸的政局趨於穩定,大規模的清算與暴亂漸漸消失,創造出一個比較安全的投資環境;人民政府對於資本主義的接納,除了鄧小平口頭上的「黑貓白貓,只要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之外,也確立在私有財產的承認上,並且規劃了「點、線、面」的都市區域開發,給予外資一定的保障,並且提供許多經濟上的優惠、特權,吸引世界各國的企業競相進入中國大陸投資。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09/27臺灣經濟發展史課程討論文章之一

  2013/06/01部落格轉移

   臺灣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勢必在經濟上或政治上都有無法與中國大陸毫無干係。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國際經貿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我臺灣亦不得不正視對岸的掘起。然而臺灣近年來的經濟成長不甚理想,外國資本也多有出走,臺灣已經無法像過去一樣依賴美國或是日本的市場機制,經濟上逐漸傾向大陸,此乃大環境條件下的必然,趨勢所及,怎麼擋也擋不住。

  兩岸經貿交流,尚難享受到雙贏的利益,卻見到我臺灣的經濟命脈已為中國大陸所掌控,無論是下游廠商產品的供輸,或是無煙工業──觀光產業的興衰,皆繫於對岸高層的一念之間。經濟傾中,其影響絕對不會是百分之百正面的。而陸客觀光對於臺灣社會安定的衝擊,其影響確實存在,但沒有必要擴大解釋。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應蘭嶼飛魚同學〈英雄出少年?〉一文

  大抵而言,我國教育模式,在制度層面可分兩個階段:一是傳統科舉考試體制下的私塾體系,另一為西式學校體制下的學校體系。然而這兩套體系在華人地區的引入是有一些時間差距;香港、上海租界起頭最早,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後也引入西式學校,至於中國大陸本土則是要在庚子新政以後才陸續推展。本文並不打算討論帝國主義或殖民主義問題,學校體系推展時間的先後也並非重點,僅是單純比較私塾體系與學校體系兩者教育中的若干差距。

 

私塾體系:功利取向的道德教育

  私塾體系部分,事實上,嚴格定義下它並非一套我們現在所認知的「教育」概念。因為其依附於科舉考試底下,可以說是一套文官養成的系統。不過,由於傳統儒家思想的禮樂教化理念,加上科舉取仕為一種階級轉換之途徑,私塾體系的影響有可能跨越其體系本身,而使得私塾之外的一般群眾也能受到基本的「教育」。這種「教育」,其實是社會性的,以及家庭性的(更準確地說是「家族性的」),也就是人倫五常、四維八德,即使一般群眾不一定能夠進入私塾,但這些基本的觀念仍在家庭之中及社會之內使群眾潛移默化,而且為大多數群眾所認同。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釋出了正在自學韓文的消息之後,週遭朋友的反應相當令人玩味。確實是,因為我從來不看韓劇,也不追韓星,韓國的流行音樂也未曾接觸過,突然說要學韓文,連我自己也有點意外。

  不過最讓人意外的,莫過於是受到了一些奚落──諸如「什麼不好學,偏要學含狗語」之類的。

  個人對於韓國確實也沒什麼好感,特別是最近幾年媒體新聞,以及社會之間流言蜚語的渲染,或多或少對於韓國都有一些負面的成見。

  但,這也是我決定要嘗試學韓文的主因之一:那些新聞、流言都已經過二轉、三轉以上,但韓國人自己究竟是怎麼表示的?難道關於這些我國所認為的負面消息(諸如韓國裁判在比賽中偏袒韓國人之類),韓國方面真的是一致地抱持肯定嗎?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大家都在談反核、非核,這個議題若最早從車諾比事件算起,在世界上已經吵地沸沸湯湯近三十年了;而兩年前的福島核災,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上都與我國最為接近。但時至今日,我們還是被這個議題束縛住,對於解決方案,仍莫衷一是。

  產業革命之後,無可否認地人類時時刻刻都在壓榨自然資源,從煤礦、石油、天然氣,乃至於今日我們所談的核能;平心而論,核能或許是今日除了再生資源外,最乾淨的能源,若以傳統火力發電取代核能,不僅是走回頭路,對於地球環境的傷害更大;然而,核能的危險性,是不必贅言的。

  於是,大家爭論不休的核能問題,其實變得非常簡單:是要死環境(火力),還是要死自己(核能)?

  或許有人會質疑:核能對環境,難道沒有危害嗎?

  這問題恐怕要回歸到:所謂的危害,是指什麼?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前發生八名登山客,因事前未準備妥當而受困山中,有賴救難隊歷經兩天的救援後平安脫困,但事後傳出登山隊在求援時用詞不當、脫困後要求吃漢堡而拒絕救難隊所提供的肉粽,在網路上引發撻伐;然而,排除登山隊與救難隊之間可能發生的誤會,筆者認為關於這起事件,應該有以下更值得社會大眾深思的問題:

 

現代社會的「女巫狩獵」

 

  首先,縱使網路上傳地沸沸揚揚,一面倒地批判登山隊的傲慢,但同時也有替登山隊平反的文章,聲稱一切只是誤會;遺憾的是,一者是受限於先入為主的觀念,平反的意見幾乎被壓制性地忽略;其次是人的本性,本來就喜歡誇大不合常理的事物,以吸引他人的注意,因此就算之後有文章澄清一切都是誤會,也無法扼阻「登山隊的傲慢」這一面的消息繼續擴散,甚至於這整起事件很可能根本就是誇大之後的訛傳。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方周末》這個名詞對臺灣來說自然是相當陌生,而最近其引發的爭論與風波,對臺灣民眾來說也是霧裡看花;不過,有一個關鍵的詞彙讓我們應該認識《南方周末》及其衍生的訊息,也就是「言論自由」。

  幾乎沒有人懷疑「言論自由」是「天賦人權」中的其中一項權利──姑且不論這是「人格『天』」或「自然『天』」這類宗教問題,在原始社會,任何人想要講什麼樣的話,基本上是不受限制的。然而隨著人類社會日益複雜,我們所能講的話就受到了「限制」;有「限制」,顯然就是有個「使限制者」,而這個角色很可能是來自於宗教、政府,甚至是家庭中的長輩──總的來說,不外乎兩個字:「威權」。

  於是,任何冒犯「威權」的言論,都受到了限制,甚至是「制裁」;在古代,一個字惹了皇上不高興,下場可能就是滿門抄斬、株連九族──史稱「文字獄」。辛亥革命之後,箝制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君主專制灰飛煙滅,然而「言論自由」仍舊未能迎來曙光;縱使早年有《申報》、《京報》等出版社無畏強權,諸多記者、編輯奉獻出鮮血,然而直到今天,在中國大陸這片土地上,「言論自由」似乎仍是空談。

 

  那麼,在「自由民主」的臺灣呢?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康州的小學槍擊案,值得我們另外思考的問題就是:學校是否需要圍牆?

  近幾年來有關「圍牆」議題每每爭論不休;大至中正紀念堂,小至學校、幼稚園,前一陣子似乎都掀起一波「拆牆熱」,至今一些縣市仍然極力在推動「無圍牆學校」,似乎想藉此達成「開放學習」。

  「開放學習」的觀念是正確的,教育本來就不該局限於校園之內;然而,拆除掉物理上的「圍牆」,真的就能達成「無圍牆學校」的教育理念嗎?

  姑且不談「拆除圍牆 達成無圍牆學校教育」之間的嵌結關係,就我們目前看到的案例是:學校,仍然需要圍牆。而這面圍牆,並不是如一些人所談「限制學生自由」的「威權之牆」,而是「保護學生不受外界侵擾」的「防禦之牆」。

  余曾有幸參訪過歐洲一些教育機構,有些仍保有圍牆,有些則跟此次槍擊案發生的小學一樣,除了一條約略可容兩人擦身而過的人行道以外,與外界及車道並無其他隔閡。下課時間學生確實較為自由,畢竟整個社區就相當於是學校的戶外活動空間,然而,每每看到學童在那狹窄的人行道追逐遊戲、旁邊車道上的汽車駕駛及路上電車疾駛而過,還是免不了令人捏一把冷汗。個人以為,那樣的「自由」其實已經很難稱為「自由」,僅僅是校方一種不負責任的措施──倘若真的發生意外,有誰能擔負起責任?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美國當地時間14日上午在康乃狄克州某小學發生槍擊案,現年20歲的兇嫌先後於被害人家中槍殺其兄及其父母,再至其母任教的小學行凶,共導致20名學童及6位教師喪命,兇嫌也在行凶後自戕身亡。

  雖然時空背景不相同,但相信我們應該尚未遺忘在本月一日時的男童割喉案,同樣是兇手在不明動機,或說非理性動機下,奪取了無辜的寶貴性命。當然,兩案不同之處非常多:包括康州槍案的兇嫌疑似是因家庭問題及人格問題造成這場悲劇,並且隨著兇嫌自戕身亡,行凶動機恐怕已無法水落石出;至於割喉案,很耐人尋味的是,落網後兇手宣稱的行凶動機,竟只是因為生活困難,希望藉此吃牢飯,並宣稱若出獄將會可能再犯。

  由於我國新聞媒體的素質使然,我們其實很難求證割喉案兇手所稱的動機,究竟是否真實,亦或只是有心人士的渲染炒作;但至少確定了一個可能的問題:因為我國殺人並不一定判死,可能導致濫殺無辜的事件發生。

  這個可能的問題之所以能成立,並不是來自於割喉案兇手的自白,而是來自經由媒體層層轉述後所行成一種發自大眾內心的困惑及疑慮:也就是,假設不執行死刑,是否會再發生類似的案件?

  毫無疑問地,生命非常可貴,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剝奪其他人「生的權利」;然而,如果依此來說國家政府沒有執行死刑的權利,事實上是一種謬論。國家宣判、執行死刑,並不是如宣導廢死者所言的「以暴制暴」,而是實踐公平正義之手段。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認同你有發表的權利,但不表示我能接受。】

  這一個月來跟同學們之間的話題越來越疏遠。雖然本來也稱不上是熱絡。

  不過一些同學有注意到我現在是連留下來一起吃晚餐的次數都變少了──以往我還是會在放學後跟大家小聚餐,並且上研究所之後不只是聚餐,飲酒、唱歌、跳舞樣樣都來(當然,因為我很節制地僅小酌幾口,是沒什麼機會看到我不計形象的演出),感覺遠比大學時代還瘋。

  大學時頂多是三、五好友在下課後,到附近的便當店一邊吃飯,一邊對電視上播放的新聞焦點針砭時事。

  由於我們這群人雖然感情還不錯,但立場各異,所以有時候也會演變成激烈的辯論;不過等到吃飽喝足、離開便當店之後,大家還是一樣為著期中考、期末報告煩惱,一樣對老師的評分標準不滿,一樣會在隔天的下課後一起吃飯,不會真的撕破臉或起衝突──畢竟沒必要。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些日子新聞報導某國小為了解決午餐時小朋友吃飯速度的問題,在班上設置「吃光光長」,讓同學之間彼此監督飯菜是否確實吃完,並且讓學生在時間內將午餐用膳完畢。

  此一設置,雖然立意甚好;一來解決了小朋友浪費食物的問題,二來也確實掌握住小朋友的用膳時間。然而,這未嘗不是我國教育一種層面的悲哀。

  食物當然不可浪費;「誰知盤中飱,粒粒皆辛苦」這種老話就不必重談了,只是我們真的有確實讓學子認知到食物的可貴嗎?恐怕連在社會上工作的一般「大人」都不一定有確切的體認。當然,這並不表示每個人都要去參加「饑餓三十」或什麼的,現代工業化社會必然造成勞動者與勞動產物的脫節──易言之,我們吃的米並不是自己種出來的,而是用金錢買來的,這理所當然就造成了用金額價錢來衡量一頓飯的「價值」;對生活水平較差的人來說,一餐五十元的便當可能就攸關一日勞動的熱量,對生活水平較佳的人來說,低熱量的海蔘或魚翅才稱得上一餐;這當然都不適為衡量食物可貴應有的價值判斷。

  當然,努力賺到錢,再用金錢購得白米,並未違背「粒粒皆辛苦」的原命題,只是如果用「生命」的角度來看,我們人類所視為食物的有機體原本都是獨立存在的生命個體,那怕是基因複製也是有細胞活動在其中;牠們/它們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以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欲,就這點來說,浪費食物所形成的道德罪惡感,或許比教條式地要求學子不許浪費食物還要來得有成效些吧。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年前,我寫了一篇〈十二年國教:未來社會更為不公的最大兇器〉堅決反對十二年國教。三年後的現在,我已經離開高中校園、邁向大學生活的最後一年,然而十二年國教政策似乎有不得不為之的傾向,政府的籌劃看似已要付諸實現,讓我不勝唏噓。

  前一陣子我參加了闊別十年的國小同學會。他們之中有不少人在高職畢業之後就投入職場工作,甚至在離開國中後便直接上班,當然因為現在經濟不景氣,大家的日子都不太好過,但至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開拓出通往未來的康莊大道。

  與十二年國教同時並進的,是高職的全面高中化。

  現今的專科學校,多半都改制成科技大學;而高職生畢業之後,絕大部分學生還是選擇繼續升學。何也?社會現實讓他們不得不為。本來高職畢業之後就代表著有進入職場的專業知識,在過去聯考的時代,高職畢業生的發展不一定比大學畢業生差,甚至還要好一些。然而,深植人心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僵化思維,在大學廣設、專科改制之後,高職生逐漸變成高中生,他們沒辦法憑藉著在高職所學到的知識謀職,因為一般公司行號喜歡在學歷上看到「大學」──科技大學也好。這迫使高職生必須選擇升學。

  然而這個選擇所牽涉到的不僅僅是教育上的問題,還包括了經濟、社會以及思想等各個層面的問題。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可惜本人並非前三志願或所謂公立名校的學生,純粹只是為此政策提出我個人的觀點及憂慮。

  近日行政院宣佈我國將在民國九十八年實行十二年國教,雖然有為選舉操弄之虞,然而姑且不論選舉操弄,十二年國教並非以一人一語、一朝一夕即能推動的,當大部分的人在憂慮房市問題時,我以為十二年國教推行後,最大的隱憂恐怕不是住在哪、住不住得起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將面臨一場非常嚴峻的重整,並且很可惜的,最後的獲利者不是學生,而是政客、財團,及大資產家。

  十二年國教的目標在於打破名校的迷思,所謂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像是名校空出名額個別招考等,都只是一種障眼法。一旦十二年國教推行,隨著時間流逝及社會變遷,建中、北一、中一中、雄女等學校榮光必然成為歷史,因為讀進建中的學生並沒有考進建中的學生那樣的資質,同樣的,雄女學生的榜單也將減少台清交的數目,公立名校的時代將會因為十二年國教而被取代──被私立名校取代。名校依然會存在,只是名字不再是市立一女中或省立中一中,而會同美國現況一般,終將以私校繼承名校的光環。

  私立學校的學費自然不在話下,但如果家中經濟可以負荷的話,是要選擇已經空有建中之名的南海路上那間普通公立高中,還是選擇只要三年花一筆錢就能保上台灣大學的私校?各位做父母的一定心知肚明。於是,這不是房價的問題,而是三年巨額學費的問題,只有有能力負擔私校學費父母的子女,才能考上台清交,在十二年國教後必將呈現。於是有人問了:「難道公立高中的學生就無法考上前面志願的大學嗎?」不可否認,一定還是有學生能憑自己的力量,不需金錢輔助考上好大學,但重點在於上了大學之後。

  今天,建中北一之所以是建中北一,不只是那校名,還包括了在那所學校所交際的人脈,並且往往進一步從高中同學提升成大學同學,在政壇上尤其明顯,現在能在臺上享有一席之地甚至呼風喚雨的,不少從高中便是同學朋友。建中北一的制服,重要是在於它所被之同學,未來可能都是政商名流。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