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Grand Tour: 6/29-7/14歐洲行 (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26/297/14,由老師提案、同學規劃、學校(小部分)補助的歷程十六天的歐洲參訪行程,在回國之後斷斷續續記錄到7/9、第十二天的行程,之後就沒有繼續寫下去了,直到現在(2014/11/12)。

  中間有幾度其實是想繼續寫下去的,然而,一方面是研究所的課業壓力,好不容易熬過一學期,到寒假時已欲振乏力,回過頭一看居然已是一年前、兩年前的事,事到如今要把後續的行程補回,是難上加難。

  其實當時的手稿都在,雖然要翻找出來得花一番功夫,而已經完成的電子檔案及相片,還有深深烙印在腦中的印象,要重新開始把遊記補完,問題不大。最大的問題是,當初中斷的理由──

 

  開始寫遊記後,當時因為這個網站會在文章底下,補上相關推薦網誌的連結,所以偶爾會點進去看看其他人的旅遊誌──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樣是用過寒酸的早餐後,8:30出發,搭乘地鐵在9:13抵達羅浮宮。

  Under the Culture 

  前一天在結束奧塞的參觀時,延著塞納河(La Seine)往西堤島(Île de la Cité)方向走時,就已經見到羅浮宮看似綿延不絕的側翼;然而,實際抵達時,卻只是在陰暗的地下室裡,擠在萬頭攢動的人龍中。

 

  莫約等了半小時後,我們才總算進入羅浮宮內部。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八五七年八月三十日,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與薩巴緹耶(Apollonie Sabatier)跨越了柏拉圖式愛情的界線;翻雲覆雨一夜過後,波特萊爾失望地寫道:

  「數日以前,妳是個女神,是如此適意、如此地美,如此神聖不可侵犯;然而,如今的妳,成為了一個『女人』……

  波特萊爾,以及眾多十九世紀法國文豪及交際花流連的花都巴黎,在想像中總是那麼的美好、浪漫,彷彿它的空氣是香甜的、它的街道是輕盈的,它的人們是高雅歡愉的……然而,實際抵達後,巴黎,成為了一座「城市」。

  就是一座「城市」,夢想在一瞬間幻滅。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巴黎的第一天行程是奧塞美術館(Musée d'Orsay)。因為館內不能照相,所以今天幾乎沒照到任何東西。

  早上8:30Hotel出發,搭乘地鐵到Musée d'Orsay站,在9:00抵達。9:45進場。

  Above the Orsay  

  【奧塞美術館外觀】

  Moon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今天沒有其他行程,全部都要花在搭車離開阿姆小丹丹至巴黎。

  一樣是用了Hotel內早餐,在10:00離開Hotel。搭程地面電車到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約是10:20

  老師帶著婉馨去買阿姆斯特丹到巴黎的直達車,其他人就待在車站門口附近等待……

  ……等到10:45。兩人終於歸隊。阿姆斯特丹到巴黎的火車票已經沒有了,只能在布魯塞爾轉車。

  而從阿姆斯特丹到布魯塞爾,也沒有座位票了。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阿姆斯特丹的第二天行程,也是最後一天行程,由於昨天繞了城市一大圈,疲憊不堪,所以沒辦法早起去散步;反倒是女生們一早就出門了。

  ……對我來說自然是好事,至少不用碰到跟她們搶廁所的尷尬情況。

  取而代之的是,享用昨天沒吃過的Hotel內早餐。雖然不是免費的,但只要5€的入場費,裡頭的東西就是任你享用:三種麵包、四種火腿,各式生菜與沾醬,以及冷熱飲料台……全部都是吃到飽。對臺灣人來說自然是一大福音;不過其實歐洲人,特別是在歐陸,早餐都習慣簡單吃,所以對Hotel來說,只要臺灣、大陸旅客沒有太多的話,應該是不至於虧本……否則照它這種供應早餐的模式,應該不久就會被華人吃垮。

9:30左右離開Hotel,前往就在Hotel旁邊的Van Gogh Museum

  R0016580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荷蘭」跟「美食」這兩個字,可是說是幾乎搭不上線。但不是說荷蘭沒有飲食文化,而是:到底有什麼是荷蘭的傳統料理?

  談到歐洲美食,在臺灣多半馬上就能聯想到幾個名詞:義大利麵、德國豬腳、西班牙海鮮飯、匈牙利燉牛肉、俄羅斯魚子醬……等等國家的特色佳餚,當然不可能忽視龐大的法式料理菜單:鵝肝醬、焗蝸牛、軟乳酪、燒牛雜、烤羔羊、奶油春雞、紅酒牛肉、煙燻豐鴨……

  以上,我們在巴黎都沒吃到 = = (因為吃不起啊……)

  總之,哪怕是「惡名昭彰」,英國有炸魚條、瑞典有鯡魚罐頭、挪威的腐魚凍……但是,荷蘭呢?

  如果不是特別Google一下,一般人的腦中大概不會有荷蘭的料理清單。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阿姆斯特丹的行程,排得非常鬆散,只打算參觀三個博物館。

  而就我個人來說,要在阿姆斯特丹感受藝術氣息,上街要比上博物館有效;雖然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個人私心,這會在之後在談。

  總之,今天只有一個地方要參訪:Rijksmuseum──國家博物館。

  不過畢竟是抵達阿姆斯特丹的第一個早上,於是一早就起床,盡可能不吵醒其他八個人的情況下,7:30離開Hotel,到街上散步。

  阿姆斯特丹──顧名思義,就是阿姆特河上的水壩。不過由於整個城市都是被同心圓的水道一層一層包圍,所以實在不知道哪一條才是阿姆特河。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趟旅行雖說是學術參訪,不過校方只出機票錢,其餘均不負責。

  住宿方面,由於老師畢竟在英國待很久,於是倫敦跟牛津是由老師幫忙訂房;至於阿姆斯特丹跟巴黎,則是由我們自己負責。

  ……可想而知,在「省錢第一」的原則下,我們不太可能住到什麼好地方。在阿姆斯特丹的情況是還好,在巴黎就……

 

  倫敦是住在倫敦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宿舍,一人一間,每層樓各有一個廚房、一間浴室,以及兩套洗手間(一個在浴室內)。是整趟行程最高檔的住處。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倫敦的最後一天行程,是原本7/2要參觀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簡稱RA

  Royal Academy of Arts 

  RA是與法蘭西學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並列為影響歐洲美術史最重要的藝術機構,不過與法國稍微有幾點不同:首先,雖然掛了「皇家」的頭銜,但事實上無論是經費還是行政,RA都是獨立運作,英國皇室與議會均無干涉──雖然保有非常大的自主性,但相對來說,也比較窮,不像法國是由國庫全面支持──當然,也就變成是法王的私人畫家了。

  其次,與法蘭西學院相比,RA其實沒出什麼有名的大畫家……畢竟在二十世紀以前,西方的藝術中心都是在巴黎,二十世紀後轉向紐約,英國倫敦向來都只被視為金融中心,宏觀地來說,並不是藝術發展的根源。不過,RA在西方美術史的重要地位,在於借鑒法國的藝術發展及英國本國的收藏,以及德國美學的研究,建立了現代藝術史的書寫方法──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認識的藝術史,多半是經過英國的統整。

  最後是,因為大英帝國為人稱羨的民主進程,以及RA本身的獨立性,RA沒有像法蘭西學院屢屢經歷政權更迭及大革命的破壞,而一直保有了從1768年建立以來的傳統。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的行程是Victoria & Albert Museum「整日操作」,10:00進場,至17:45離開。

  Victoria & Albert Museum──「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簡稱「V&A」,是紀念維多利亞女王及其王夫亞伯特之間的情誼,不過他們兩位跟館藏內容幾乎可以說是沒啥關聯;V&A的前身是萬國博覽會的展示空間,主要是炫耀大英帝國的產業革命及工藝美術的成就。

  不過從萬博展覽館轉換成博物館這中間仍然爭論多年,最後V&A的定位就變成「工藝美術與設計教育博物館」,跟我們前幾天參觀的美術館(或稱,美術博物館﹝Museum of Fine Art﹞)有很大的不同。

  最主要的差異是:畫作,並不多;主要都是一些「哩哩叩叩」的小玩意兒。譬如傢俱、擺飾品、餐具、化妝櫃、鐵欄杆、鐵鎖、鑰匙、十字架、彩繪玻璃、瓷器、廣告板、鐘錶、大理石像、建築模型……

  Above the Casts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抵而言,越是發展的城市、土地使用空間越飽和的狀況下,只能尋求三種解決途徑──這在〈晨間散步〉時已經說過了。本篇是要著重討論「在城市底下」的發展。並與相簿〈Under the City〉嵌結(其實應該是Cities……算了,懶得改了)。

  看地面上的成就自然比較容易──高樓大廈、公路鐵道,以及歷史名勝等等,然而越高的樓,地基就要打越深;發展越龐大,都市的「地底下」越要規劃,諸如下水道系統、管線通路、地下道、地下鐵等等,如果沒有這些設施,現代都市根本無法成立。

  而一個城市的真實面貌也是只有在「地底下」才能見到。

 

  倫敦地鐵是世界第一條地下鐵路──這句話點出了它光榮的歷史,同時也說明了它的侷限。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00抵達Courtauld Gallery。下午原本的行程是Royal Academy of Art,但因為Wallace Collection週一才有優惠,於是今天的行程就剛好都變成參觀「非美術館的展覽空間」。

  Courtauld Gallery是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的自有畫廊,原本是供Courtauld Institute的學生學習使用,之後才開放給大眾參觀;話雖如此,今天剛好碰到了他們學生的畢業典禮,場內場外充滿著穿戴學士袍、博士帽的男女老少,著實有一種闖進別人學校的感覺。

  Courtauld Gallery的收藏品,集中在印象派及後印象派──對臺灣民眾來說,最熟悉的西畫大概就非印象派莫屬了,主要是因為日本人的關係,以及主流媒體的大力宣傳。而對我們學藝術的來說,印象派確實也是難以忽略的大宗──雖然我還沒有上過專題研討的課程(目前只上過十七、十八世紀的範圍)。

  總之,第一次親眼見到梵谷、馬奈、秀拉、孟克等人的畫作,心中的觸動確實不同以往。

  當然在前幾天看到Thomas GainsboroughTurner,還有John William Waterhouse的〈The Lady of Shalott〉等畫作也是非常感動,不過那些畢竟是上研究所後的「新面孔」,相較〈吧台後的女人〉、 〈削耳的自畫像〉這些從小被教科書「洗腦」的作品,程度上有所落差。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乎已經是全世界的共識:英國的食物,很難吃。

  在漫畫《Axis Powers ヘタリア》甚至嘲諷因為受英 / 國殖民的關係,美 / 國的味蕾也被破壞殆盡,因此美國的食物已經不是好不好吃的程度了──薯條、熱狗、漢堡包以及可樂,真的不是好不好吃問題,而是能不能吃。

  我在讀大學時,留學英國的老師(主修英國航運史)則道出了「英國食物難吃」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源由:

  簡單來說,不列顛島與歐洲大陸隔絕,許多物資必須從歐洲大陸海運至英格蘭。然而在遙遠的過去,也沒冰箱也沒香料、防腐劑,並且試想維京單桅帆船能夠在海上跑多快(雖然我不太確定當時的船是否還是單桅),因此當大陸的新鮮食材抵達英格蘭時,可想而知的結果是:腐爛。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一定要從歐陸運過來,不列顛島本身沒有東西吃嗎?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45左右抵達National Gallery10:00進場。

  Above the Nation  

  其實,如果把博物館的部分全部刪除的話,行程幾乎沒什麼可以記錄的;特別是,許多博物館我們都是開館後一整天待在裡面,直到閉館才出來。

  然而,若遇到不能照相的博物館,回來後是真的幾無記憶──National Gallery正是如此。

  參觀那天正好館外Trafalgar Square 在舉行「加拿大日」,遊客非常多;可能連帶著讓National Gallery也湧入人潮。中午同樣是用了博物館內的café,由於遊客太多,與前一天一樣,是各自找到位子就草草用餐。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在萬分疲憊的時候被陽光弄醒時,真的會埋怨為何地球是斜的。

  雖然稱不上是「日不落」,不過歐洲的夏天,白天特別長:大概要到晚上九點才黃昏,而清晨四點就天亮了。

  除了牛津以外,抵達新城市的第一個早上,我都會特別早起──除了在倫敦是因時差逼不得已外──到旅舍附近散步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左右。

  其實這是我原本在臺灣就有的習慣:到一個新的環境後,先花一些時間觀察周邊形勢。無論是長時間的搬家租屋,或是短期旅遊。

  說是天性緊張也好,只是會設想各式各樣的情況,以免突發狀況時手足無措:這趟旅行雖然我總是表現地十分杞人憂天,但這也是為了不讓愉快的行程遭遇到任何不幸的事件。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以下均為倫敦/歐洲日期,不再註明了。

  雖然在飛機上幾乎都沒睡,但因為時差的關係,以及晚上窗簾未關緊,約略早上六點半就被豔陽照醒──高緯國家的夏季,似乎早晨四點就已完全天亮了。

  既然已經起床,待在宿舍的小房間也沒什麼好玩的,梳洗一番、用過簡單的早餐(在超市買的烙餅夾起司&火腿,用廚房的微波爐加熱三分鐘即完成)之後,便出門在附近閒逛,至8:30回到宿舍。

  遵照昨晚的約定,9:00準時集合完畢,搭乘地鐵前往Tate Britain,約在9:30左右抵達。

  Down the City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到臺灣後,大概花了三天調回時差。

  就知道我初到倫敦,落地後不到12小時即展開正式的學術參訪之旅,是如何地生不如死。

倫敦與臺灣相差7小時,而又與中歐差了1小時。抵達倫敦的第一天就寢前,臺北已經早上七點多,恰好可以打通電話回家;不過國際電話太貴,我也沒買漫遊卡,於是多是以簡訊通知家人自己的行蹤。

  至於上網,只能碰運氣了;Tate Modern有免費的網路,而印象中其他美術館大概都要加入它的會員或什麼的。在倫敦,宿舍有網路線,但沒有無線網路,於是有需要的人都只能跟婉馨借;我在牛津的最後一晚也跟她借過。不過在牛津的宿舍,網路就不是免費的了,而是一天3英鎊左右。

  在阿姆斯特丹及巴黎的旅舍,都有免費的網路。不過卻沒多少時間上網。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時間6/30 02:00,倫敦時間6/29 19:00,抵達倫敦希斯羅機場。然而直到21:00才離開機場。

  足足花了兩個小時排隊通關。並且幸好是老師以團體的方式,最後才能一次九人通關,否則一個一個過,不知道要等到民國幾年。

  負責檢查我們護照的海關是一位印度人──頭上的包巾夠明顯的了。面容嚴肅。剛抵英國國門,就見到了英國對各種族的包容性: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疆域橫越全球,在尚未有公民法以前,凡在米字旗底下生活的人都是英皇子民,雖然過去仍有「白種人的負擔」等民族優越情緒,但是至少到了現代,能夠看到是印度人在把守英國國門,仍不得不佩服英國的寬大──我很懷疑臺灣能夠任用外國人或大陸人擔任中華民國海關。

  由機場到掛單處需搭乘地鐵。由於之後在倫敦活動都得靠地鐵,於是在機場的地鐵站買了他們的悠遊卡。一次票價大概都要2英鎊左右,含卡片本身,花了15英鎊。

 

文章標籤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