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口氣看完了漫畫《妖狐×SS》。前天從租書店把全套十一集(外加一本公式設定集,共十二本)搬回家可是一件不小工程──主要是我隨身攜帶包包不大,原本只預計租五本小說。

  最初是在網路上看到的,看了幾話之後覺得內容挺有意思,發現臺灣有正式代理的中譯本之後,想說改天租來看,便沒有繼續在網路上追下去。

  非不得已,我是不太喜歡看網路的。最主要原因是版權問題;只是許多作品臺灣真的沒有代理,那也就沒辦法了,只能仰賴網路(偶爾會耐不住性子,直接購買日文版,但有了幾次慘痛經驗──即買了日文版不久後就出中譯本──之後,通常還是忍耐一段時間,看看情況);另一方面則是網路的翻譯水平有時實在無法令人恭維,雖說翻譯地很好的漢化組也大有人在,不過總體看下來出錯率還是很高──就算不清楚原文是什麼,但看上下文就知道有問題(當然,有些正式代理的中譯本,翻譯也是慘不忍睹,根本是Google式的直譯,未考慮中文文法及用詞)。最後則是,我不喜歡盯著電腦螢幕。

  所以只要有正式代理的中譯本,或租或買,我都會停止在網路上追下去。只是因為一些原因──可能只是因為我忘了──事隔將近兩年,《妖狐×SS》完結之後,我才想起這部作品,然後就一口氣把全套租回來看。

  總覺得年紀越大,我變得感情更為纖細、多愁善感……以前看到再感動的作品,心中有再大的波瀾,往往仍是面無表情──甚至還可以冷靜地抄下筆記,分析作者的手法,思考該如何運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不過最近……大概是上研究所之後吧,常常為了一部作品哭地淅瀝嘩啦。多半是為了小說或動漫,特別越是虛構的劇情,我的感動越深;反而是對電視劇或電影,很難起共鳴。

  可能是因為正是虛構的劇情,對人性最真實的那一面更能突顯出來吧。明明是完全虛假的世界觀、虛假的人物,但他們的互動、交談,透過文字畫面流露出來的感情,卻又如此真實:看著他們歡笑,我們也跟著歡笑;看著他們哭泣,我們也跟著傷悲……明知道是虛構的內容,但彷彿跟他們呼吸著同樣的空氣,有著共同的回憶……

  這也是當然的吧。畢竟就算內容是虛構,但作者是真實的。過去曾讀過金庸先生的半自傳短篇小說寫過,他在撰寫小說時也會為劇中人物哭泣(無怪乎他拼死拼活也要讓被倪匡毒瞎的阿紫重見光明……根本是中國外科手術的奇跡)(雖然最後還是瞎了)。如果一部作品讓作者也信以為真、讓作者也為劇中人物投入真情,怎麼可能不是好作品呢?

  不過我現在最大的瓶頸之一可能也在此吧。縱使很常為他人的作品流淚,但我寫不出讓自己哭泣的作品。雖然在腦中想過很多劇碼,但真正落筆時往往差異甚多……

  寫不下去。很擔心一旦過頭了,就變成矯情。然而太過於輕描淡寫,又顯然索然無味。至今仍拿捏不到分寸。

 

  可能是相較於文字作品或動漫,我對電視劇的要求更高吧,因此除了少數幾部日劇之外,讓我感動的電視劇少之又少。臺灣本土劇或偶像劇,以及韓劇,更是幾乎沒有。就算劇本本身是取自文學原著,但真人演出畢竟跟文字描述就是不同。除了想像空間的問題之外,我覺得最大的癥結點仍是在「感情的真實性」。我非常同意俄國文豪契訶夫的觀點: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常常是斷裂的。不過,除了一些意識流的作品之外,一般戲劇倒也不用這麼複雜,只是我最看不慣的電視劇狀況有三:台詞繞口生硬、演員表情與肢體動作誇張,以及故事極度濫情。台詞的問題尤大,因為正常人的口語跟書本上的文辭本來就不同,但很多電視劇的台詞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導致角色講的話非常之假;此外,所謂「斷裂的溝通」,倒不是說談話內容風馬牛不相及,而是正常對話下,往往A還沒講完話,B就會插話,而A跟著插話內容延伸下去──但在臺灣的電視劇幾乎沒有這樣的安排,並且更常出現的狀況就是「A的表情與停頓點似乎已經預知B要講的台詞」──甚至是觀眾早都知道B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這種戲劇中的根本大忌。然而,編劇或導演或是為了掩飾這個缺點,或是為了激起觀眾的共鳴,演員的表情與動作就更為誇張,以表演出與台詞相符的情緒,用更荒謬的劇情吸引收視,於是便顯得更不真實、虛假及矯情。

 

  更悲哀的莫過於這套作法被移植到新聞媒體上,使得我們每天打開電視就是一大堆驚世駭俗的消息,每個刑事案件都像連續劇,每個政治議題都像鄉坊八卦,久而久之觀眾對於「真實的情感」也就麻木了。

  臺灣人會逐漸感受不到每一個形案的被害家屬撕心裂肺的傷痛,只是一邊吃著午餐晚餐消夜,一邊看著記者堵著麥克風問「請問你現在心情如何?」。

 

  這近一個月來,我聘請了一位日本家教練習會話。他已經來臺工作很久了,也教過許多學生。有一堂課上他提道:在臺灣教書,碰到的最大瓶頸,不是學生不會講日文,而是連內容都想不到──比方說問最近做了什麼事、覺得哪些東西有趣,甚或是哪些食物美味、好吃在哪,都講不出來。

  他覺得這不是日文表達能力的問題,而是學生就算用中文也講不出來(老師本身中文非常好)。

  我說:是的。

  「台湾人の感情は、なんだか、薄くなった。

  臺灣人的感情、感受力,變稀薄了。

  拿個最簡單的例子吧,就是新聞記者有事沒事在介紹地方美食時,會拿麥克風堵顧客(這行為本身是非常沒禮貌的),問顧客的感想。

  然而顧客往往就是說一句「好吃」、「讚」。

  就沒下文了。

  反觀日本的美食節目,路邊抓來的顧客隨便就能針對一碗拉麵分析湯汁的濃郁、麵的勁道、料的搭配、肉的油花分布……個個都像老饕似的,將自己對於這份料理的「感受」說明地淋漓盡致。

  先不管有沒有在錄影前套好招,光是這些形容詞,臺灣人就不會用。

  永遠就只有「讚」。

  「爽」。

  然後就沒下文了。

  料理讚是理所當然的,遇到開心的事會爽也是很正常的,問題在於「為什麼」,是「什麼」讓我們覺得東西好吃、是「什麼」讓我們覺得開心愉悅?

  臺灣人沒有解釋。沒有思考。沒有感受。

  反過來說,為什麼「袂爽」,臺灣人也常常拒絕分析背後的理由,直觀地投射成「都是經濟壞」、「政府爛」、「XX黨害的」,再被政治人物煽風點火一下,就形成臺灣現今藍綠惡鬥的局面。

 

  感性與理性是一體兩面、唇齒相依的。一個擁有豐富感情的人,才可能找出最理智的判斷,而擁有理性思考的人,其對生活的點點滴滴一定更為敏感。

 

  有位政治人物動不動就批評他的政敵「理盲濫情」,其實他只說對了一半;臺灣現在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此;而是理盲,但薄情。畢竟如果隨隨便便就會被煽動的,會是真正的感情嗎?如果無法判斷自己的歡喜與悲傷究竟從何而來,只是憑著直觀一喜一憂,那跟兩歲小孩有什麼差別呢?

  同樣地,如果只是堅持己見、堅持自己的「理」、無法設身處地地與他人溝通,那個才是真正的「無理」,而且「無情」。

 

  在這個時代,很難脫離Facebook的掌握;自從約兩年前開始使用後,我生活有一部分的重心也放在那裡。

  只是往往很困惑。受挫。

  比方說我寫了洋洋灑灑幾百字的想法,往往只會得到一堆「讚」──

  ──到底「讚」在哪裡?是我所遭遇到的事情?還是我抒發的心情?亦或是只是單純看在字數跟友情的份上,移動滑鼠按一下,表示「已閱」?(有時甚至是內文連看都沒看就按了)

  更讓我感到痛苦的是,我在Facebook寫了兩次最傷心的事(因為時間倉促,都沒有轉貼到這裡),一是高中時一位很照顧我的教官驟逝,另一個是我家養了八年的小狗死了。雖然把兩件事相提並論感覺很不尊重教官,不過站在生命都是平等及對我的影響來說,兩件都是很痛苦的憾事。

  然而當我寫了很長一篇弔念教官的文章時,得到的只是一堆「讚」。

  寫了小狗的事之後,除了「讚」之外,頂多是多留了一行字:

  「R.I.P.

  ……我看到時,真是不知道該怎麼回應。到底「讚」是表示文章寫的好,還是死得好?「R.I.P.」是什麼意思?表示哀悼,還是只是表示看到?

  亦或只是廉價的同情?

  你們真的知道我的哀慟嗎?感同身受了嗎?或者是,有那份感受力嗎?

 

  我真的無法從一個「讚」當中去判斷,你們在想什麼、你們感受到了什麼、你們的感情是什麼。

 

  我們的感情變地好稀薄。感受力變地好平淡。

  最終只能在Facebook貼上去某個地方玩的照片。在哪裡?為什麼好玩?特點是什麼?有怎樣的感動?

  不知道。「讚」。

  貼了一張食物的照片。味道如何?為什麼好吃?用料跟其他有何不同?心情如何?

  不知道。「讚」。

 

 

  剛認識我的人往往都以為我是富家子弟。事實上我到現在偶爾還是會夢到半夜被討債公司敲家門的往事而驚醒──我們家並不有錢。當然財務極為困難的情況也是往事。

  會誤以為我出身富貴人家的原因,大概是我對「感官」的追求。也許這部分可能跟身為金牛座有關吧。

  雖然平常我完全不在乎這方面的事:吃是隨便吃、穿是隨便穿,三餐都吃小七的三明治、一週只用三套衣服輪流替換,這樣的生活也是過地下去。

  但如果真的要跟我聊,我可以花好幾個小時解釋哪一個交響樂團錄製的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比較好、各樂團有什麼差異、哪一家唱片廠壓製CD的我比較喜歡──當然還有要用怎樣的音響才能聽出差別。以及各種不同紅茶的充泡時間、方式、能否拌入牛奶做成奶茶、選用怎樣的牛奶會產生怎樣不同的味道……或是我平常在家點的薰香是什麼牌子、怎樣的氣味、為什麼要選這種、帶給我怎樣的感受……

  當然,我最常講的大概還是,最近看了什麼樣的文章或作品、有怎樣的感想等等。

 

  有人把這稱為「品味」。

  我不覺得這是品味,因為我沒辦法、也不想分辨出優劣。

  我只是很單純地在「感受」生活。感受存在這世上所能體悟到的點點滴滴,感受今天比起昨天有多一點點的不同。僅此而已。

  然而似乎,這個島上,這樣的感受終究是淡化了……

  於是也找不到人分享自己的感動,自然也就沒必要編織表達方式,惡性循環導致感情越來越駑鈍了吧。

 

  2014/11/1 23:47‧醉了。無法繼續寫不下去。

           特別覺得《妖狐×SS》當中反之塚與野薔薇的劇情真是揪心。雖然個人有些病態的自私心理總認為男女雙方最終無法廝守才是最美的結局,不過看到happy ending也很欣慰。只是對if的反之塚與野薔薇非常懸念……如果那樣的兩人繼續發展下去,會走到怎樣的盡頭呢?……

           可能就無法達到happy ending,只能等待下一次的輪迴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uailian 的頭像
    Kuailian

    束夢閣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