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正在 寫 新的小說。 / 最近 新しい小説を 書いて います。
以及準備赴日的事情。正是因為同時要讓急就章的日語能力到當地後不至於出糗,又得推敲正式且文雅的國文用詞書寫到新小說上,同時處理兩種語言的腦袋已經快打結了。
更慘的是月初還碰到同學的論文研討會,臨時找我求救,要我幫忙想用英文的問答題,因此有一段時期處於三語的環境下。It got three. Threeeeeeeeeee──
但還是存活下來了。其實應該說是同時追三兔,將一無所有。感覺日文沒變強、英文也沒進步,中文反而退步中……
總之,從12/15開始,每天都窩在租屋處寫小說。
甚至買了大量的食材囤積在冰箱裡,年末連假達成了連續四天足不出戶的記錄……
──代價是發黴了。皮膚。
不過去給醫生看過之後,表示只是肌膚太乾燥,造成龜裂……聽起來比皮癬還可怕啊……
總之在這青黃不接的節骨眼開始寫新小說,實在是因為等初選公布等地不耐煩,在上一部作品沒有下落之前不會貿然寫續集而又滿腦子有新的構想,於是只好另闢徯徑;希望能趕在三月前,也就是正式赴日前寫完。
12/15隱約有個想法,當天開始動筆後迅速成長,到現在寫了五萬兩千字……其實也差不多到了瓶頸,這三天的進度大概都在幾百字內,沒有長出新的篇章,而是回頭修正舊的。
原本預計八萬字結束,但目前看來可能要十萬字才能讓劇情更完整一些。
不過,老實說,雖然是快速地在寫,但對於這篇的題材並不看好。
縱使已經盡可能打薄了,然而本來故事設計的框架就很大,整個劇情塞滿了需要一再咀嚼、消化的種種概念。在這速食化的閱讀市場來說,並不討喜。
但我還是寫了。
前一陣子得到家父的開導──在莫名其妙被他與家母抓去大板根健行時,他說:你有什麼好損失的呢?
說的也是。我現在只是一本小說都沒出版的業餘寫手,根本不用考慮到市場接受度或讀書觀感的問題;唯一在意的只有評審的口味,但那也不是自己能掌控的。
所以,決定憑著自己的良心寫小說。
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橫豎都是沒人看的話,何必自尋煩惱?
……當然,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能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同。
畢竟如果沒有觀者(Viewer),作品(Works)無法成為一種對象(Object),就不能被稱為作品,只是某種物件(matter)。
沒什麼好損失的,頂多是時間;但老實說同樣的時間沒有被拿去寫小說,也只是被白白浪費,不會有什麼建設性的運用。
於是就寫吧。
2014年……真的不想回顧。
就像我在臉書貼的
「2014年發生了太多悲劇:北捷、馬公空難、高雄氣爆……
我不願那麼多罹難者的苦痛,就被那一把一把商業煙火掩蓋過──
──倒不如說,這些官,這些商,為什麼你們還有心情放煙火?
如果我也參加了跨年晚會,心中的罪惡感肯定會壓垮自己。
但也許就是有很多人想完全忘記這一切吧。
我很感恩我所愛的親人、朋友,都平安度過了。特別是在這麼艱困的一年。
縱使有很多無奈,有很多苦水,有很多心酸,但都熬過了。
只願2015年,會是更順遂、和平的一年。」
如果太健忘的話,我還可以提醒一下去年的大事紀:
03/01 雲南昆明火車站恐怖攻擊:31人死亡、141人受傷
03/08 馬航MH370失去聯絡:239人-03/24宣告罹難
03/24 驅離佔領行政院行動:174人輕重傷
04/16 韓國世越號沉沒:300多人罹難
05/21 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4人死亡、24人輕重傷
07/17 馬航MH17遭飛彈擊落:298人罹難
07/23 復興航空222澎湖空難:48人死亡、15人輕重傷
07/31 高雄前鎮氣爆事故:32人死亡、308人輕重傷
08/02 中國崑山中榮工廠爆炸:146人死亡、近160人受傷
08/03 雲南發生6.5級強震:617人喪生、1800受傷
09/27 日本御岳山火山噴發:47人死亡,16人失蹤
12/28 印尼亞航8501失聯:162人-12/30宣告罹難
有什麼煙火可看?我真的不曉得。
就我個人而言,其實2014年倒也沒這麼悲觀;但我還真回憶不起來這一年有什麼是好講。
年初結束了最後一次在研究所的打工、幫辦好退休的老師整理研究室,得到了不少書籍;但沒想到旋即成為負擔……春節後,住了兩年的租屋處開始出現問題──噪音。
因為與新房客及房東談不攏,一氣之下決定搬走,四月入住現在的新住處,房租貴了不少,但有廚房、陽台、電視、小客廳及浴缸,並且房東完全不來查房,減輕我不少壓力(之前那間,房東一個月至少會出現兩次,而且還裝了監視器──鏡頭不是朝外,是朝內)。
然而,新學期的開始,論文卻沒有新的進展;四月、五月、六月,以每週一到兩次的頻率往返中壢跟中央研究院,卻仍是大海撈針……論文方向一改再改──全盤性的否定就遭遇了三次。七月暑假,仍維持一週一次向教授討論進度……但說實話:
倦了。
真的是這樣。
從四月到七月,一直縈繞在心中的問題就是:這真的是我能夠待的地方嗎?
我真的不是喜歡讀書的人。應該說,讀死書,或是專心在某一領域上「研究」。
究竟為什麼能夠一路從公立高中、國立大學、國立大學研究所這樣爬上來,我也不知道;國中時我可是信心滿滿自己只能上私立高職呢。
但還是誤打誤撞走到了這一步。
最關鍵的一句話,是來自於某一次論文進度討論又卡死時,教授說了:
「如果你無法從正在做的事情中獲得樂趣,表示你不適合走這一行。」
他大概已經看出我在尋找論文方向已倍顯疲態、苦不堪言。
我其實是有得到樂趣的。做研究時是有趣味的。
能夠把打在一起的死結解開來,任誰都有成就感……縱使那串結解不解得開,可能對日常生活一點幫助也沒有。
而那種成就感之後的失落感,正是我難以適應的……
就跟結束一場電玩一樣,得到了一堆成績報表、積分,但一登出,現實中什麼也沒有;從大學一路到研究所,寫了那麼多份報告與小論文,其實就是如此。
特別是,我每一份報告都很努力。
但最後的最後,被教授批改完分數,也只是廢紙十幾張(研究所後多則三十幾張)。
我真的受不了這種失落感。
大學畢業時就經過一次衝擊:當時班上成績最優秀的同學,畢業後找工作四處碰壁;我們都知道她在大學時代每堂課都很專心、每份報告都很用心……但最後她拿到的大學畢業證書,跟每一堂都翹課、每份報告都低空掠過的同學,一模一樣。後者反而抓到了機運,現在已經晉升成有車階級。
現實就是如此殘酷而不合理。
而我,也許是為了不讓大學的成績白白浪費,所以考了研究所。
但仍舊擺脫不了「這些成績帶出學校只是廢紙」的循環。
特別是碩一、碩二拼死拼活寫的那些學期報告……最後一點作用都沒有。沒辦法發表到國際學術期刊,也沒辦法運用在碩士論文上──說白了,碩士論文寫出來又有什麼用?
我當然不是指其他人的碩論都沒有用……但我不想「為寫碩論而寫碩論」。
我一定要找出某個「意義」出來,讓我這些心血不是通過論文審查、出版後,就放在架上生灰塵,對於這個學術界、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毫無作用──只是浪費了影印紙。
我寫小說的心態當然也是一樣的。
對我而言,寫小說從來就不是自娛娛人、自我滿足,而是為了達成某種作用的「手段」。
所以,它一定要帶有「意義」,才能留存下來,而不是一種過渡的消費品。
八月,剛好看到一張日本留學說明會的傳單。
當時只是想,在論文寫完、拿到碩士學位後,反正待在臺灣大概也沒什麼出路,不如再去一趟日本,讀個語言學校也好。
但隨著論文已經陷入死胡同……
最後在九月做了決定:向研究所辦休學、報名參加日本專門學校的入學考試。
既然要去日本,那就扎扎實實學個「什麼東西」回來吧。所以我選擇的不是語言學校,而是專門學校──報考插畫專科。
結果繞了一大圈,我最後還是讀職校的料哪……
不過現在想想,這也許跟我小時候最愛玩的玩具也有關係吧:比起拼圖,我更喜歡積木──挖掘、拼湊、解出難題向來不是我所喜愛的。我要的是「創造」。
所以在現有的學術框架裡轉圈圈……是也有樂趣,但就不是我要的。
倒不如講白一點──如果積木不小心弄倒了,我還有拼圖可以玩。
這是老天爺賜給我的資質。我會把碩士學位拿回來的。等我的經濟條件穩定之後,用自己的收入繳學費,會拿的更心安理得。
我的人生過去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能在中央研究院的圖書館抄寫不得外借的戰前史料;也沒想過會去日本留學。
倒是一心想寫小說出版──偏偏至今尚未達成。
十月,通過日本方面的入學考試。十一月,開始善後……主要是把一些大概再也用不到的學校資料清一清,到現在還沒清完。
不過沒有用在論文上的資料,已經轉換成小說題材,在九月投出去了;現在則是準備下一篇的投稿。
十二月,在寫小說中跨年。
12/31,終於等到初選名單出爐。通過是通過了,只是對於從2009年開始,連續五年參賽的我來說,沒有在三月拿下獎項,這些前置作業真的意義不大……當然若第一輪就被刷掉的話更會搥心肝。
大概就是這樣吧。十分稀鬆平常、卻又做了重大決定的一年。
不過離出發還很久。現在就繼續窩在房間當家裡蹲吧……
2015/1/6 23:28‧新的一年新希望:瘦身……感覺每一年都是在減肥及減肥失敗中拉扯……但這次,在赴日前至少先甩個十公斤……